土主廟,又叫巡山殿,或巡山土主廟。歇山式大殿中的塑像即南詔第一代王細奴邏。兩旁站立侍者,文武各一,均穿儸儸服裝。巡山殿門前有幾副對聯,內容均與細奴邏和南詔國歷史有關。
文昌宮是巍山遊覽中心。雄偉的牌樓,是文昌宮的山門,大殿與二殿之間,一池清泉,明徹見底,名“龍潭”。過去,當地群眾在這裡祭祀龍王。因此,此殿又叫龍潭殿。清乾隆年間改為道觀后,大殿裡供文昌帝君,二殿裡供關聖帝君,殿名改稱文昌宮。池中這六角形亭閣,名叫文龍亭,沿兩邊拱橋可至亭前。大家看,亭墩西面這幅壁畫,即剛才我提到的,叫做“踏歌圖”,它繪于清乾隆二十四年(西元1795年)建亭之時。壁畫長約1.2米,上半部釐清晰完好,下半部分因為水漬,有些模糊。畫面表現的是︰40人踏地而歌,34人圍成圓圈攜手起舞;圈內3人起舞,吹奏笙笛,是舞場的中心;圈外亦有3人,吹彈揚扇,似在助興。圖中舞蹈者多為彝裝打扮,男的多穿長衫,罩領褂,女的著坎肩,系黑圍腰。整幅畫富流動感,較真實地再現了兩百年前巍山儸儸民眾踏歌習俗的場面,是珍貴的文物資料。
靈官殿主君閣是道教的護法神,一般佈局在較大的道觀兩側。但巍寶山前山的靈官殿卻是獨立的單一殿宇,與玉皇閣在同一軸線上,靈官殿成了玉皇閣的山門。靈官殿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咸同年間被毀,光緒年間進行過複修。正殿內曾祀有一座青銅鑄造的王靈官像,重達200余公斤,靈官手執的金鞭為鐵鑄,整座神像十分壯觀,可惜1958年大躍進時被毀。殿內現下的靈官像為泥塑,赤面,三只眼。殿內供奉的炳靈太子,又稱華光大帝,是南方道教特有的神人,民間稱之為“火神”。
靈官殿內有明代晚期種植的“桂葉銀紅”山茶花樹兩棵,今僅存一棵。古山茶樹高十六、七米,直徑約十五厘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大理山茶花。每到春季,山茶花開數百朵,大花如碗,紅似胭脂,異常豔麗,遠遠看去好像一片雲霞依半空,近看象燦爛的紅日光彩照人,古人譽其為“山茶流紅”的勝景。相傳,古山茶原生長在深山叢林中,明末清初修建靈官殿時,道人把它移栽到殿內,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這株至今仍生長茂盛的古山茶已被作為名樹古木加以保護。
古代蘇州文人陳全鈺曾寫詩讚美這株古山茶,詩句如下︰“叢深春藏不聞鶯,露下啼妝別有情,可惜瓊葩因僻遠,分心馨口獨含顰。”將這株“桂葉九心十八瓣”的山茶珍品寫得美麗羞澀。
今晚就借宿在主君閣道觀,二個人宿一晚,加晚餐早餐共50RMB,但要自己生火燒柴煮飯
從來沒有住過道觀的我,更從來沒有過自己生火燒柴煮飯,看到這種情況差點昏倒....
好在哈小妹很熟練的拿起燃草,堆疊樹枝,很快的就把柴火給生起來
然後煮水,下麵,打蛋,放菜,動作一氣呵成,真是天生當山野村姑的料
而我這個城市鄉巴佬只能在旁去幫她照照像,端碗遞鹽,實在汗顏~
晚上在主君閣道觀住宿,真是非常非常的..........別有風味
實地感受修道之人的生活,真是有醒世脫俗的感覺
一早起來,蟲鳴鳥叫
我坐在屋前,望著這般山裡道觀的景色,不禁神遊其外,心在境中
早上和道觀裡的婆婆一起吃
不過因為她們吃素,所以只幫我們煮飯和素菜
我們自己要另外起鍋煮蛋和炒菜
這二餐我吃的好感動,或許是因為自己生柴火煮飯
看著生米煮成熟飯,以及生火炒蛋炒菜
還有山中新鮮的青菜,雞蛋配上清新的空氣
吃起飯來特別津津有味
我吃的飯量是一大碗,已是平常的二倍
沒想到另二位婆婆(一位八十多歲,一位七十多歲)飯量竟是我的二倍
看她們的身體還那麼健壯,牙齒大多仍完好無缺
原來這就是修道吃素之人,延年益壽之道
早上道別主君閣兩位婆婆後,沿著山中步道,完整的把巍寶山各道觀走了一遍
老君殿又叫青霞觀或青微視,是巍寶山上主要的道觀。因與太上老君點化細奴邏的傳說有關,因而是巍寶山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殿宇。
殿宇初為湖北武當山全真道人沈妙章于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修建,清同治年間東廂房毀于兵亂,光緒年間曾進行過複修。80年代以來,陸續進行過多次整修。
殿內供奉著太上老君、準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大弟子。原太上老君為銅像,栩栩如生,高一丈多,文革中被毀,今塑像為泥塑像。
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沒見過魁星像的人也許會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舉的,一定是一位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吧?其實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只角,整個彷彿是鬼的型式。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朱筆,意為用筆點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一種大龜)的頭部,意為“獨佔鰲頭”,左腳擺出揚起后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形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腳上是北斗七星,見圖如見字。
古時候,各地都有魁星樓,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
巍寶山頂有座凌空欲飛的殿閣名叫斗姆閣,裡面把奉的斗姆為道教女神,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眾星之母,故名斗姆。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握農業節令的神。斗姆雕像3眼4頭6臂,顯示其神通不凡。旁立者為金童玉女。巍寶山斗姆閣在國內道教之中是著名的。斗姆閣為巍寶山登臨攬勝佳境。近觀前后,林海茫茫,殿閣歷歷。放眼遠望︰巍山古城,城方若印,疇似棋樣,瓜江如帶,一派錦繡風光。
斗母閣是巍寶山上最高的殿宇,海撥為2569米,也是巍寶山前山、后山的分界標誌建築物,人們習慣將斗母閣正前方的北部山林稱為前山,背部南方山地稱為后山。斗母閣的樓閣建築在高聳的石崖上,氣勢雄偉壯觀。由西廂房北斗殿、東廂房南斗殿、過廳和斗母大殿組成。斗母閣始建于清初,清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重建。今天見到的殿宇就是清乾隆年間的建築物,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巍寶山古建築群的組成部分之一。
長春殿因殿宇后山岩中有一石洞而得名,是后山規模最大的建築群。大殿和前殿為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5年)貴州人李法紀、楊法蔭初建,1987年進行修復,是巍寶山眾多殿宇古剎中仍保存完好的殿宇之一。殿內祀玉皇大帝、雷祖、真官、土地、馬帥、靈官等道教神像。
長春洞的外觀佈局十分獨特,外觀建設佈局為一個規整的八卦圖,由前殿、大殿、廂房、花園、藏頭等組成。這些廟宇建築樣式新穎,建築工藝精湛,以長春洞大殿的格子門和獨特的八角澡井鏤空雕龍建築工藝為代表。大殿的八扇格子門上雕刻著“八仙過海圖”和花卉鳥獸圖。每扇格子門上的一位仙人形象逼真,活靈活現,見者無不驚嘆。大殿兩組格子門中間的窗壁上雕刻著白兔舂藥、金雞啼曉和宇宙萬物圖,分別代表月、日、宇宙,象徵“日月同心,滋生萬物”。大殿內的天花板上有一個每邊邊長約35厘米的八角澡井,澡井內壁上有一幅黑色的八卦圖,鏤空雕龍盤曲其中。這些雕刻作品距今已有三百年,但作品的畫面仍不變形,不走樣,保留著古香古色的特點,堪稱雕刻工藝的珍品,成為研究清代巍寶山道教特徵的重要實物資料。
長春洞周遭古木參天,溪水環流,氣候涼爽,被譽為“古洞長春”的勝景。殿內有這樣一副對聯︰“石洞春深,六月猶留三月景;春堂晝永,一天得有兩天閑。”這是對“古洞長春”勝景最形象的解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