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珍/經濟評論家
談到生產效率,豐田汽車的「看板式管理」一直是膾炙人口。然在市場需求已由生產導向轉向消費導向之際,日本已逐漸放棄「看板式管理」,改採供給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簡稱SCM)。
1980年代「看板式管理」曾風靡全世,被視為最具效率的生產管理模式。但是,這項生產管理只適用於「生產導向」的生產;亦即不論工廠生產什麼都能賣出去的生產環境, 也因此,這項管理的最大特質是一旦生產計畫確定後便不容改變。
SCM則不同,透過IT,可隨時彈性調整生產計畫。這項生產管理方式之所以在日本境內出乎意料的快速興起,不在於日本業者積極引進新制度,而是美國buyer的壓力。
過去,美國buyer一個月下一次訂單,現在為應適網路銷售,下單次數改為一週一次者居多。SONY、Panasonic等美國市場佔有率大的企業,被迫引入此一生產管理方法。而且受波及者不限於成品業者,零件業者亦備受壓力。康柏及Dell等電腦業者要求日本零件業者每天針對交貨、品質、數量、生產計畫等提出報告,不能符合要求者便從名單中除名。而美國幾家大的零售業將其調貨對象從三千家縮小為三百家,選擇的基準即是,是否共同擁有SCM,可以百分之百保證交貨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