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雲南深度之旅,給我前所未有的震撼
中國遠征軍對滇西地區的日軍發動反攻,所遺留的無數英魂
深深觸動我的內心,在此向他們致上無比的敬意
騰沖,歷史上也叫騰越,作為我國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滇西對外貿易的主要門戶,雲南著名的三關之一,一直是滇緬貿易的對外商埠。歷史上的騰沖(騰越)是中緬、中印的物流集散地,滇緬通衢,商賈雲集,商務繁盛。特別是作為騰越翡翠發祥、集散、加工、交易之地,鑄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成為通往南亞、東南亞國家的重要橋頭堡,而且還是聯繫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要衝樞紐。
中緬兩國的商旅交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兩國山水相依,人民友好往來,形成的胞波情誼,更是源遠流長。騰沖由於地緣優勢以及與緬甸的歷史淵源,構成了它既是祖國的邊防重鎮,又是雲南邊疆地區通往緬甸的經濟中心。清朝時期,雲南與緬甸的民間商旅往來大都經過騰越進行中轉。清乾隆年代,騰沖已成為珠寶玉石的重要集散地。在緬甸八募至騰沖的商道上,常年有萬頭左右的馬幫行走,一隊隊馬幫穿梭于密林,馱來了翡翠,馱來了騰沖的輝煌。
翡翠是玉中之王,翡翠向世人展示的是一種東方神韻。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光輝成就。明初的匠戶制改革,使騰沖的玉雕工藝取得長足發展,清代後期開放騰越為商埠,商務更盛。騰沖距翡翠玉石原產地帕敢僅300多公里,清政府在實行海禁政策時,翡翠基本上是從騰沖入關,在騰越彙聚,然後又輾轉到內地的。騰沖在當時是中緬邊境最重要和最繁華的商業都市,就連蠻允的英國領事館和海關都遷到了騰沖城。騰越玉器不僅行銷國內外,而且在商品流通中形成通往京師內地的翡翠貿易專線。騰沖首開世界翡翠加工之先河,在清代以後翡翠被公認為帝王玉,受到廣泛的推崇和喜愛。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把自己的價值取向反映在玉石翡翠上,歷經千百年的發展,產生出了博大精深和至善至美的雕琢藝術。解放前還湧現出了許多名冠騰越的“翡翠大王”,還有專業化街道“百寶街”。那時,鑒賞玉器的知識幾乎曾及騰越民間。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在古代,還是在近代,美玉翡翠被視為權力、地位、財富、尊嚴和佔有的象徵;但從另一方面看,玉積山川之精、人儀之美,玉可將宗教、道德和文明標準提升到高雅的藝術美學價值上來。更何況,翡翠象徵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精神領域中可以淨化人性。“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今天,翡翠玉雕在發展過程中已逐漸形成一種文化現象,翡翠文化層面已成為平民化、大眾化、時尚化、收藏化的 象徵,消費群體由特殊群體消費變為大眾消費。
無論騰越玉還是騰越翡翠,都為古代中國所產生出來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成為世界文明的象徵作出過貢獻。中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人們的崇玉精神,變玉為文化,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和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惟一將“玉”字與自己融合的民族,是東方精神的物化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內容。
高黎貢山母親是騰越文化的象徵。其寓意為高黎貢山母親孕育了騰沖神奇秀麗的山川,哺育了騰沖一方英雄兒女,騰越兒女也為高黎貢山母親增輝添彩雕塑由母親頭像和分佈於山體上的六幅浮雕組成,形象地反映了古往今來這片土地上光照千秋的史實和可歌可泣的志士仁人。
雕塑的西北面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述的“乘象國”演越——騰沖的傳說演繹著一幅蜀身毒道上商旅馬幫艱辛跋涉的歷史畫卷。
正面為翡翠商城文星樓下珠寶貿易的熱鬧場景。
南面上部為民國元老李根源、辛亥騰越起義領袖張文光、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雕像,下部是滇西抗日騰沖之戰中國遠征軍及盟軍將士痛殲日寇的壯烈場面。
東面中部是著名風景名勝區火山熱海、雲峰山、橋鄉和順及建國之初的清匪反霸鬥爭,左邊是李珍國帶領騰沖軍民抗擊英寇的震說中外的馬嘉裏事件,右邊是左孝臣帶領騰沖軍民抗擊英軍人侵的甘稗地之戰。
騰越三橋為“永順橋”、“天和橋”、“停雲橋”三座拱橋的神韻風采及周圍的綺麗風光。三橋在一條河上相隔十幾米而建,每橋分為三拱,在中間大拱的兩端,各有三個小拱 ,橋身用五面石相扣,橋面用火山石鋪就,橋下河水緩流,三座橋名寓意深遠,永順橋“永水流深長,永久永安,地久天長順,順心順意”;天河橋“天和地利人和自然祥和之氣也”;停雲橋“停雲落日,對親友的友情思慕”。河岸兩邊草坪茵茵,綠樹叢叢,建築別致,給人一種“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身處城市而不是鬧市中的體悟和意境。
文星街是騰越古城的建築典範,因古城標誌性建築文星樓建於此而得名,它是騰沖古城特色建築風貌和騰越文化神韻的集中體現,在抗日戰爭中隨騰沖古城毀於一旦。 現恢復重建的古北城樓,基本保持原來的規模,建築風格在充分尊重歷史背景的基礎上以現代結構方法進行基礎處理,外觀仍然以古典木質進行構造,並儘量保持明代的建築風格。為了增添其歷史的凝重感,在城樓的二樓懸掛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迤西所無”匾,一樓掛原騰沖知州,後任雲南巡府的伊裏布所書“福邊”匾,城門洞上刻以“溥潤門”字樣。城牆以騰沖特色建材條型火山石鑲貼,兩面有臺階通城樓。
文星文化步行街的商住兩用房建築風格以騰沖和順僑鄉民居建築和原騰沖古城建築作為範本,結合現代經濟發展和旅遊服務的需要進行設計,在結構上採用現代建築框架結構進行處理,在形式上採用傳統的具有典型騰沖特色的多種建築進行組合,建築細部圓寶頭、三磚、五磚一瓦、青磚碧瓦、副沿、木格子門窗、木質匾牌等進行裝飾。通過建設一條能夠充分體現騰越文化魅力和銷售騰沖特色文化旅遊產品的文化步行街,重現“騰沖古城”之一角,展示騰越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騰沖的輝煌歷史。
李根源故居
李根源是辛亥革命的元老,是抗日戰爭反攻滇西的功臣。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時,李根源是雲貴監察使兼反攻滇西作戰部隊的督導,駐在保山。日軍從緬甸入侵我國雲南,佔領龍陵、騰沖後東窺保山,先頭部隊已渡過怒江。敵軍壓境,人心惶惶,關心李老安全的人勸他離開保山到大理去避一避。李老嚴辭拒絕說:"我要死守保山,與保山共存亡,決不離開。"主張一定要守住怒江,不能讓敵軍渡過江來。在李老的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鼓舞下,我軍阻擊部隊英勇奮戰,將渡過怒江東岸的敵軍大部分殲滅,只有少數敵軍逃回西岸,形成敵我隔江對峙的局面,等待我反攻大軍的到來,全部消滅入侵的敵軍,取得反攻滇西戰役的偉大勝利。
騰沖城市瀑布-疊水河瀑布
疊水河瀑布位於大盈江,大盈江發源於騰沖縣東北部,屬於伊洛瓦底江水系,沿途眾流匯合,水量漸豐。它流經騰沖縣城西約二公里的地面時,遇到一個巨大的斷層崖。崖旁三峰突起,比肩兀立,水從左峽中奪路而出,從46米高的崖頭跌下深潭,然後繼續奔湧向前。這裏,河水仿佛被疊為二折,故俗稱“疊水河瀑布”。
為騰沖十二景之一的“龍洞垂簾”,瀑布高46米。;是全國僅有的城市火山堰塞瀑布,崖壁上排列著奇妙的柱狀節理群。
瀑布飛泄的崖頂,巨石蹲立,若龜似鱉,形態各異。距水口數十步,有石橋橫臥江上,名叫太極橋。橋中有菱形石墩,墩一側刻有“民國二年九月滇西都督、大理提督張紹三文光創建”等字樣。橋下激流賓士,破青崖,掛白練,若銀河倒瀉,雪噴雲飛,棉絮紛披;山谷回聲數百步外就可以聽到,水氣蒸騰,日光射影,常見五彩紅霓,珍珠四濺,如同牛毛細雨,飛灑周圍,常年不停。當地人士多用“龍洞垂簾”、“久雨不停”來概括它的特點。
來鳳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656.2公頃,總體規劃有四個互不相連的片區.由於其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被稱之為鑲嵌在極邊第一城的一顆“綠色明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四軍第198師奉調參加滇西反攻對日作戰,為二十集團軍總預備隊,在攻克騰沖城及肅清高黎貢山、怒江兩岸日軍的多次大小戰中,官兵浴血奮戰,前仆後繼,陣亡團長以下官佐156名,士兵1335人。 師長葉佩高就是在在抗戰中第一位渡過怒江的中國將軍。沿著石階而上可以看到聳立著一座幾乎與二層樓齊高的紀念碑。看得見碑身上面的四個大字:“還我河山”。碑銘詳細地講述了這支部隊歷經血雨腥風,從倭寇手中奪取騰沖的事蹟。那篇讀完讓人肝膽俱裂的銘文作者,就是師長葉佩高。
1944年5月,待命滇西的中國遠征軍為了配合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打通滇緬公路,主動發起怒江戰役。戰役在5月11號深夜發動。那一晚,數萬中國軍隊靜悄悄地渡過怒江,使用了美軍援助的橡皮船,整個渡江過程數萬官兵只淹死了一個人。隨後仰攻高黎貢山,之後進行了艱苦拙傑的騰沖攻城戰,那是一百年來,中國軍隊在此地,第一次發起了對侵略軍的戰略反攻。198師在收復騰沖戰役中英勇慘烈並建立了不朽功勳。
一九八師攻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呈方錐形,塔身磚砌,石砌須彌座,通高7.18米,塔身高4.52米,塔座高2.66米,塔體四面鐫有文字,東面頂鐫國民黨徽,身鐫“陸軍五十四軍一九八師攻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軍長闕漢騫題,座鐫“民族之光”蔣中正題。南面頂鐫國民黨徽,身鐫“天地正氣”,政治部主任羅履仁題,座鐫“建塔紀略”,師長劉金奎撰文。西面頂鐫國民黨徽,身鐫“陸軍五十四軍一九八師攻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師長葉佩高題,座鐫“還我河山”,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題;北面頂鐫國民黨徽,身鐫“義膽忠肝”,座鐫“陣亡官佐名錄”。
中新社騰沖六月九日電 (記者 甘娜)在綿綿細雨中,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一行今天來到中國遠征軍英靈的安息地──雲南騰沖國殤墓園拜祭。憑吊完畢,郁慕明揮毫寫下了“千秋萬世”四個大字,以表達對抗日將士的緬懷和敬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