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news.msn.com.tw/article_magazine.aspx?MagazineID=2349

月1日,陸客自由行,帶動觀光服務業大躍進,彷彿許了台灣一個夢:高污染工業、低階工作外移,只要致力服務業與創意產業,就能享受經濟繁榮、又躋身高階工作的贏者圈。

事實卻不是如此。光有服務,沒有製造,不是美好的國家之路。過去10年,以金融業服務業為發展主調的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先進國,從美國到歐洲都飽嘗製造業外移之苦。

風險1:製造業下探 GDP組成不夠多元

當一個國家製造業不斷外移,也就失去讓新興產業發芽的機會。台灣的製造實力,曾讓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讚嘆不已。但是,這榮景水波下,逐漸浮出警訊。跟美國一樣,台灣製造業對GDP貢獻也逐年下降,從1990年代的40%,一路下滑到09年不到30%的新低,去年才又回升到31%。台灣製造業未來如果一直往下探,降到美國、英國、日本的水準,GDP組成將落入不夠多元的風險。

風險2:就業與低薪

製造業就業人口佔比,從90年代的42%降至36%,專家指出,這也是造成台灣長期低薪的原因之一。台灣經濟研究院二所所長張建一分析,台灣服務業佔GDP約7成,雇用近6成人口,但對經濟成長率貢獻卻不高,服務業也很難為員工加薪。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超過10%,有7成還是來自製造業的貢獻。

先進製造  創造好工作

從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分析,台灣製造業前10名行業的平均薪資約6萬1千元,遠高於服務業前10名行業的平均薪資4萬7千元。服務業當中薪資水準較高的行業,也是屬於支援製造業的服務業,而不是受雇最多的批發零售業。

製造業對於工作機會的多重效益,是任何產業都比不上的。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精算,製造業相較於其他產業,有最大的多重效益。製造業生產每1美元產品,將帶動其他部門1.4美元的產出。

放眼經濟發展和搶救就業,全球各國都不得不加入這波搶製造的熱潮。不只美國,已經是世界工廠的中國,更不願意放棄。

台灣到底要什麼製造業?

今年,台灣勇敢拒絕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如果這是台灣人民的共識,不要高耗能產業,那麼,台灣到底要留下什麼製造業?

「如果不努力轉型,一定會發生產業空洞化,」經濟部工業局局長杜紫軍憂心說。
杜紫軍接著說,拋棄單純靠投入資源與產量來提高產能的思惟。經濟部已經研擬具體的2020年產業發展策略,包括提高附加價值率、無形資產佔固定資本比重提高到15%、綠能佔製造業產值提高到30%。

以「產值」衡量產業存在價值的觀念,已經過時。新的衡量標準又是什麼?這不只關係到產業發展,更關係到台灣民眾明日的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峻霖 Le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